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特性
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特性
王治东
(东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
[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局限,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要素内植于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之中,为人民谋幸福与为民族谋复兴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实现了内在的契合。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三重逻辑特性: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现代化的同构性;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性;具有人民作为现代化期待者、建设者和享有者的同一性。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逻辑特性,有助于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及其优势,进而更加坚定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共产党 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了解决。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标志着我们党设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完成,同时它也为我国在21世纪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极好的开端。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程中,对现代化建设的追求一直贯穿其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由此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不同于西方先发内源型现代化和近代中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类型,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起就超越了两种现代化方式的局限,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要素内植于现代化建设的使命之中,并且实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与为民族谋复兴的内在契合。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逻辑特性,有助于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及其优势,进而更加坚定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现代化的同构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在新的赶考路上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大步前进。毫无疑问,在这一新的赶考征途上,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这一重要使命的必由之路。其根本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政治自觉,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与大势。同时,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抓住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本质,展现了世界历史在当下进程中的基本发展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探索最终选择的现代化道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亡图存,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驱先后领导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但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反动统治,以及没有以科学的理论唤起广大人民群众,因而这些运动和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由此也就无法自主把握现代化的方向与进程。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大地上觉醒的人不仅仅只有先进的革命者,而且还有无数的人民群众。可以说,这一爱国主义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2]也使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政治力量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伴随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一批有着思想觉悟的革命战士,“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3]于1921年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深刻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从而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开辟了实现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拓展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含“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两个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不是外在化的叠加,而是内在性的整合重构。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各国有多种走法,但中国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注重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特点,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时期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高速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法宝,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国内存在的深层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直面难题、精心擘划,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各方面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华民族也实现了继“站起来”、“富起来”之后的第三次飞跃,即“强起来”的飞跃,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4]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在中国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不断奋进发展的壮丽诗篇。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共同走出来的结果,是一条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事实上,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伟大社会变革,既非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简单延续,也非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也不是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模仿,当然更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5]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之后,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社会变革之路。可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的实现,只有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条件下才能实现。
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同时也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努力。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给人类历史进程带来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是巨大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过资本主义的威力,他们认为资本主义依靠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依靠廉价的商品,依靠各种优势,能够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它能够“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6]显然,中国没有被迫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没有因为不曾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由此可见,中国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化道路,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原创的、独特的、可行的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际上“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7]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是在世界的发展浪潮中实现自身现代化,而且以自身的现代化更好助力世界各国的发展进步,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性
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创立了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理论,确立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方向,把握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体现了历史演进逻辑、理论发展逻辑和实践推进逻辑的统一。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走向现代化的艰难转型。中国现代化一开始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可以说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推动的,而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官僚买办阶级也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不过,恰恰是现代化领导力量的复杂性,导致在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中资产阶级对现代化的领导过于孱弱,甚至可以说资产阶级就没有掌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与西方各国的现代化相比有很大不同,中国现代化发展结构也十分不平衡不充分,现代化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80余年的现代化探索过程中,没能使中国实现由古老封建社会向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深刻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方向,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打破一个旧世界的同时,也在思索如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世界。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表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努力,中国不可能实现独立和解放,“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8]也将变得不可能。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现代化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为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障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工业化为核心、各方面协调并举的方针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确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毛泽东明确作出这样的设想,即希望在未来几十年的努力之下,逐步将落后贫穷的中国建设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9]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建设的理解也在不断地丰富,更加注重各方面的系统性协调性发展。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每一个’国家都‘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这个提法好。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0]随后,“四个现代化”逐步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中国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是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方针从侧重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四个现代化”逐步过渡到内涵更加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0年,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2]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3]在这里,不仅要在生产力层面实现现代化,更要在人民素质和政治建设上实现更高目标。随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渐深入,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4]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代替了十二大党章关于党在现阶段总任务的表述。中国特色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凸显。2005年,胡锦涛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5]这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理解不断完善,经历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再到“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形成了现代化的目标、内容和手段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历史的盲目运动,而是历史主体在科学理论指引下的自觉行动,彰显出理论和时代的同向共进。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步的过程,马克思将人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16]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从而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正是顺应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历史大势,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脉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7]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在对时代之问的把握中科学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等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升华出科学的理论,从而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也是指导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支撑。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结果。关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18]这说明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摸着石头过河”,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与建设,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比较完善的且具有巨大优势的制度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是对这一制度模式的高度概括。而这也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是对过去一个历史时期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也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路径。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将“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内容及时而科学地转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二字不仅是程度上的强化,更有着非常深刻的实践内涵,人的要素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观照点。离开人的现代化是没有意义的,凸显人民性的现代化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真正内核。因此,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要让人民享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使人民享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全新的道路模式引领现代化国家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展现出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神话,说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版,资本主义也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效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物的价值升值和人的价值贬值”的固有弊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把自身的发展建立在对其他国家奴役的基础上,跨越了大国崛起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从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全新选择。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人民作为现代化期待者、建设者和享有者的同一性
中国式现代化虽然是以重视工业化为起步的,但在推进过程中人的因素成为现代化建设考量的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人民作为现代化期待者、建设者和享有者的同一性。
其一,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建构者,也是现代化的期待者。摆脱贫困,实现美好生活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诗经》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美好愿望的表达。东晋陶渊明面对当时社会战乱频繁,统治集团奢侈腐朽的黑暗现实,只能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一个人人平等、安乐祥和的理想大同世界。面对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从“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到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为口号的太平天国运动,再到以推翻帝制、实行三民主义为己任的辛亥革命,都没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和传播为起点,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先进的工人阶级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使人民的历史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的革命运动只是为少数人谋利益或者带有群众盲目自发性的局限,使广大人民群众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了自身的历史主体地位,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19]道理很简单,只有当家作主、翻身解放的人才有主体性,才不会把美好生活当作是统治者的赏赐,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期待美好的未来。
其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现代化的建设者。唯物史观对历史主体的边界有清晰的界定:“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0]历史主体不再是原子化的个人或者抽象的个人,而是基于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基础上的社会的人。从历史层面看,历史唯物主义阐发了现实人的出场性,从而确立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从实践层面看,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了现实人的能动性,阐明了人民群众是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从价值层面看,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了现实人的解放性,将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旨归。
因此,“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和人民主体论,决定了历史的发展有方向,社会的变化有飞跃,时代的潮流有依据,奠定了领导核心和权威问题讨论的准确理论定位”。[21]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引下,领袖智慧与人民创造性才能实现内在贯通,党的创新理论才能不断武装人民的政治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所形成的磅礴伟力正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统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用初心和使命保持历史引领能力、用光荣和梦想吸纳先进分子积极参与、用责任和担当建立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才能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三,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梦者,也是现代化成果的享有者。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22]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以及特殊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新起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进程,同时这个进程更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步骤,是人民朝向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建设美好生活既是现代化的必然环节,也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出发点是人民的期盼,其建设过程中最大的依靠力量是亿万人民,同时其落脚点也依然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23]因此,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使人民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3][4][17][22][2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8.
[9]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Z].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4.
[10]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891-892.
[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83.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4.
[14]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
[15]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74.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18]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
[1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7.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1]侯惠勤.必须从理论上说清楚做到“两个维护”[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3).